第20章 間章
關燈
小
中
大
(三)
王允之少年時有軍政才,而且被人所知,從《晉書》記載來看,王舒在荊州的時候王允之就跟隨在他身邊,看著父親統率西府,等到王敦之亂平定,皇帝想讓他出仕,他的父親王舒代替他拒絕了這次任官,理由是年齡還小——“臣子尚少,不樂早官”。
蘇峻之亂中他剛剛成年,第一次參與直接作戰就一戰成名,事後清點戰功論功行賞,王允之受封番禺縣侯,食邑一千六百戶,領受的官職則是建武將軍、錢唐令、司鹽都尉,仍在父親王舒轄制的會稽郡之下,只是從有實無名的父親幕後幫手變成了有實有名的明面主事,不像其他王氏子弟一樣先到建康領五六品的官職,擔任朝官。
這是一種消極被動的任官,和他妹妹王瑯積極主動謀劃,精心設計路線的做法截然不同,可見王舒“不樂早官”的話語只是一種借口,功名利祿在他眼裏自始至終被看得很淡。
但此後他依然連續出鎮地方,成為王家在地方軍鎮的實權人物,並逐漸對東晉朝局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這和他妹妹王瑯的積極仕宦態度是分不開的。
或者可以認為,正是王瑯在軍國大事上的志向和才能,促使他不得不違逆本性出仕,發揮自己的軍政才能。
前文已經論述過,他和妹妹王瑯的感情很好,在心理上對王瑯有嚴重的依賴情緒。以東晉當時的情況,王瑯想要有所作為,他這個兄長的扶持和幫助非常關鍵。
事實也正是如此。
當兄妹兩人相繼出鎮以後,王家很驚訝地發現,這對兄妹使用起來竟然比過去王家勢力全盛之時,子弟遍布顯要州郡的情形下還要靈活有效。
過去王敦、王含、王舒、王邃、王廙、王彬雖然是同族,彼此同氣連枝,相互照應,但各自才能不同,志向也不同,只是在王敦的尊名威望之下聽從他的指令,等王敦和王導離心之後,瞬間化為一盤散沙。
但王允之和王瑯不一樣,兩個人都有軍政上的才華,感情又親密無間。王允之本人並沒有政治野心,只是為了幫助妹妹,維持王家的門戶地位而不得不出仕,對妹妹的政策全盤繼承,甚至連屬官和麾下的將校兵卒也可以任意互換。兩個人看似分駐兩地,實則是兩人分駐哪裏,哪裏就會被連成一片,形成前所未有的緊密聯系。
兩人早期經營的揚州、江州本來都在建康的控制範圍之下,但是地方刺史權力極大,兩州政治、軍事、經濟上都相互獨立,沒有太深合作。而在王瑯、王允之分別出鎮兩地之後,三方全部被打通,宛如秦漢最強盛時中央集權制下的郡縣,可以彼此協同調劑,官員調任也不用再顧慮猜忌,反正都是一家之臣。
唯一的問題在於兄妹二人從此聚少離多,很難再有重聚共話之時,就像天上的參星和商星一樣,難以同時出現在同一片天幕上。
語林裏記載了王允之常在月圓之夜獨自到窗前吟誦左思的詩句:
伊我之闇,晞妹之曜。
惟我惟妹,寔惟同生。
這兩句詩出自左思的《悼離贈妹詩》,寫於妹妹左棻入宮第二年。
左思早年喪母,與妹妹感情深厚,兄妹兩人又都文才出眾,有共同愛好。晉武帝聽說左棻的才名,召入宮中納為修儀。宮闈深重,從此兄妹二人再難相見,雖然都在洛陽,但有如相隔天塹。
左思兩年沒見過妹妹,忍不住寫下兩首長長的四言詩,托人遞給身處深宮的妹妹,懷念妹妹在家時的往事,敘述骨肉分離的哀痛與對妹妹的掛念,選段大意如下:
“舉起酒杯無法下飲,哭泣得涕洟縱橫。相會的日子何其短暫,分隔的日子何其長久”、“你且拿著我的詩,就好像兄妹見了面。”
妹妹左棻收到以後反覆翻閱,作《感離詩》回應兄長:
“仿佛又見到了你的容貌,啜泣著難以自持。什麽時候兄妹才能當面相見,再次一起快樂地讀書談詩。”
與妹妹長期分離兩地的王允之想必對兩人的感受深有體會,他所反覆吟誦的兩句應當與原詩含義不同,是他自己的想法:“使我失去陽光陷入晦暗,使妹妹的光彩照耀世人。只是我和我的妹妹,確實是同生兄妹啊!”
而王瑯聽說這件事以後的反應是“泣下交頸,遂行驛改,事皆親籌,至唐無可增益,但促其暢而已”(眼淚滴在脖頸上交錯,於是推行驛政改革,事情都親自籌劃,一直施行到唐代還沒有任何可以改進的地方,只是維護修繕她過去規劃的路線,使道路保持暢通而已)。
王瑯改良驛政的目的當然不僅僅是給哥哥寫信,從她一路走來的歷程看,驛政無疑是她宏圖遠略中的一部分。
但兩人在驛政改革中投入的資源、心力都非常巨大,遠遠超過其他政務。
王允之本人治理地方簡略而有威惠,不喜歡多興事端。但在驛政上他主動推行,每赴任後都當做頭等大事,竭力協調資源促成。
而王瑯做事向來以簡賢任能為主,很少親自參與實施,可對於驛政,她卻事無巨細都要過問,做出了很多天才橫溢的設計。
歷代評述這件事,都認為東晉道路的通暢與兄妹二人渴望保持通信的感情驅動是分不開的。唐人就有詩認為兄妹二人被迫分離雖然很讓人同情,但對此後幾百年的離人而言卻是一件大大的好事:
“天教二王參商絕,從此九州音息通。”(上天讓王氏兄妹如同參商般分離隔絕,從此人間傳信道路變得通達)
從王允之的角度,他不一定會在乎後人書信往來是否便利,但他一定很希望和妹妹保持通信,見字如會面。
(四)
瑯邪王氏是東晉第一門閥,人稱“勢門”,歷代子弟大多積極仕宦,維持門戶地位。
王允之兄妹恰好處於王家勢力的中空期,王導一輩的家族中堅力量大半折損於王敦之亂,外部又有以外戚身份強勢崛起的庾家緊密逼迫,不得不將維持門戶的責任提前壓給下一代。
其中擁有方鎮之才,能夠壓服地方握住兵權的僅僅王允之和王瑯兄妹二人,與王敦時代不可同日而語。
王允之原本不樂仕宦,年少時就親身體會過權力鬥爭的險惡,對王導維持第一門閥的努力懷有一定不滿。
晉書裏記載了王瑯與王導長子王悅早年的一段對話:
“小王將仕,王長豫曰:‘淵猷必當恨我。’小王怪之,乃曰:‘奪其日光,固所當然,須我死得解。’後令出西,淵猷嘆曰:‘使長豫在,何得至此’。與導後人終生相善。”(王瑯即將出仕,王悅說:“淵猷一定會恨我。”王瑯覺得奇怪,王悅解釋說:“奪走他的日光,怨恨我也是理所當然,等我死後怨恨就會解除了。”後來王瑯被逼迫外放為荊州刺史,王允之嘆息說:“如果長豫還在,哪裏能落到這個地步。”於是與王導的後人終生交好。)
王悅先於王導病逝,不久王導、庾亮、郗鑒三人同年去世。王家同時失去朝中支柱與地方上的強援。
而庾家的領門人庾亮雖然去世,還有庾冰在朝中,庾翼在地方。接替王導主政的何充無論聲望、才幹、資歷都不如庾冰,主要起到調節王、庾兩家矛盾的作用,不足以與庾冰抗衡。
王家陷入處境最艱難的時期,王允之被調任吳國內史,王瑯則被調配至荊州,對外要應對北方與成漢的威逼進犯,對內要接受朝中掣肘。
當時的情況是就算作戰能打勝,荊州的實力也一定會被損耗,功勞歸於擔任中書監主政的庾冰,而一旦戰敗,庾家立刻就能將她受捕問罪,名正言順地廢黜她,再次入主荊州。
權臣一旦失勢,感受到的不僅是世態炎涼,更是政敵不死不休、唯欲除之而後快的打擊。
王敦病逝後家族中還有王導支撐,王導離世後,王家的門戶壓力就直接落到了王允之兄妹身上,無論兩人是否願意。
王允之想必清楚地感受到了這一點,因而懷念起過去在朝中事事為兄妹二人提供臂助的王悅,改變了自己原先對王導這一支的看法。
後來他升任衛將軍,王導孫輩王珣兄弟先後擔任他府中的主簿、長史,受到他的提拔,是他性格裏重感情一面的輔證。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王允之少年時有軍政才,而且被人所知,從《晉書》記載來看,王舒在荊州的時候王允之就跟隨在他身邊,看著父親統率西府,等到王敦之亂平定,皇帝想讓他出仕,他的父親王舒代替他拒絕了這次任官,理由是年齡還小——“臣子尚少,不樂早官”。
蘇峻之亂中他剛剛成年,第一次參與直接作戰就一戰成名,事後清點戰功論功行賞,王允之受封番禺縣侯,食邑一千六百戶,領受的官職則是建武將軍、錢唐令、司鹽都尉,仍在父親王舒轄制的會稽郡之下,只是從有實無名的父親幕後幫手變成了有實有名的明面主事,不像其他王氏子弟一樣先到建康領五六品的官職,擔任朝官。
這是一種消極被動的任官,和他妹妹王瑯積極主動謀劃,精心設計路線的做法截然不同,可見王舒“不樂早官”的話語只是一種借口,功名利祿在他眼裏自始至終被看得很淡。
但此後他依然連續出鎮地方,成為王家在地方軍鎮的實權人物,並逐漸對東晉朝局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這和他妹妹王瑯的積極仕宦態度是分不開的。
或者可以認為,正是王瑯在軍國大事上的志向和才能,促使他不得不違逆本性出仕,發揮自己的軍政才能。
前文已經論述過,他和妹妹王瑯的感情很好,在心理上對王瑯有嚴重的依賴情緒。以東晉當時的情況,王瑯想要有所作為,他這個兄長的扶持和幫助非常關鍵。
事實也正是如此。
當兄妹兩人相繼出鎮以後,王家很驚訝地發現,這對兄妹使用起來竟然比過去王家勢力全盛之時,子弟遍布顯要州郡的情形下還要靈活有效。
過去王敦、王含、王舒、王邃、王廙、王彬雖然是同族,彼此同氣連枝,相互照應,但各自才能不同,志向也不同,只是在王敦的尊名威望之下聽從他的指令,等王敦和王導離心之後,瞬間化為一盤散沙。
但王允之和王瑯不一樣,兩個人都有軍政上的才華,感情又親密無間。王允之本人並沒有政治野心,只是為了幫助妹妹,維持王家的門戶地位而不得不出仕,對妹妹的政策全盤繼承,甚至連屬官和麾下的將校兵卒也可以任意互換。兩個人看似分駐兩地,實則是兩人分駐哪裏,哪裏就會被連成一片,形成前所未有的緊密聯系。
兩人早期經營的揚州、江州本來都在建康的控制範圍之下,但是地方刺史權力極大,兩州政治、軍事、經濟上都相互獨立,沒有太深合作。而在王瑯、王允之分別出鎮兩地之後,三方全部被打通,宛如秦漢最強盛時中央集權制下的郡縣,可以彼此協同調劑,官員調任也不用再顧慮猜忌,反正都是一家之臣。
唯一的問題在於兄妹二人從此聚少離多,很難再有重聚共話之時,就像天上的參星和商星一樣,難以同時出現在同一片天幕上。
語林裏記載了王允之常在月圓之夜獨自到窗前吟誦左思的詩句:
伊我之闇,晞妹之曜。
惟我惟妹,寔惟同生。
這兩句詩出自左思的《悼離贈妹詩》,寫於妹妹左棻入宮第二年。
左思早年喪母,與妹妹感情深厚,兄妹兩人又都文才出眾,有共同愛好。晉武帝聽說左棻的才名,召入宮中納為修儀。宮闈深重,從此兄妹二人再難相見,雖然都在洛陽,但有如相隔天塹。
左思兩年沒見過妹妹,忍不住寫下兩首長長的四言詩,托人遞給身處深宮的妹妹,懷念妹妹在家時的往事,敘述骨肉分離的哀痛與對妹妹的掛念,選段大意如下:
“舉起酒杯無法下飲,哭泣得涕洟縱橫。相會的日子何其短暫,分隔的日子何其長久”、“你且拿著我的詩,就好像兄妹見了面。”
妹妹左棻收到以後反覆翻閱,作《感離詩》回應兄長:
“仿佛又見到了你的容貌,啜泣著難以自持。什麽時候兄妹才能當面相見,再次一起快樂地讀書談詩。”
與妹妹長期分離兩地的王允之想必對兩人的感受深有體會,他所反覆吟誦的兩句應當與原詩含義不同,是他自己的想法:“使我失去陽光陷入晦暗,使妹妹的光彩照耀世人。只是我和我的妹妹,確實是同生兄妹啊!”
而王瑯聽說這件事以後的反應是“泣下交頸,遂行驛改,事皆親籌,至唐無可增益,但促其暢而已”(眼淚滴在脖頸上交錯,於是推行驛政改革,事情都親自籌劃,一直施行到唐代還沒有任何可以改進的地方,只是維護修繕她過去規劃的路線,使道路保持暢通而已)。
王瑯改良驛政的目的當然不僅僅是給哥哥寫信,從她一路走來的歷程看,驛政無疑是她宏圖遠略中的一部分。
但兩人在驛政改革中投入的資源、心力都非常巨大,遠遠超過其他政務。
王允之本人治理地方簡略而有威惠,不喜歡多興事端。但在驛政上他主動推行,每赴任後都當做頭等大事,竭力協調資源促成。
而王瑯做事向來以簡賢任能為主,很少親自參與實施,可對於驛政,她卻事無巨細都要過問,做出了很多天才橫溢的設計。
歷代評述這件事,都認為東晉道路的通暢與兄妹二人渴望保持通信的感情驅動是分不開的。唐人就有詩認為兄妹二人被迫分離雖然很讓人同情,但對此後幾百年的離人而言卻是一件大大的好事:
“天教二王參商絕,從此九州音息通。”(上天讓王氏兄妹如同參商般分離隔絕,從此人間傳信道路變得通達)
從王允之的角度,他不一定會在乎後人書信往來是否便利,但他一定很希望和妹妹保持通信,見字如會面。
(四)
瑯邪王氏是東晉第一門閥,人稱“勢門”,歷代子弟大多積極仕宦,維持門戶地位。
王允之兄妹恰好處於王家勢力的中空期,王導一輩的家族中堅力量大半折損於王敦之亂,外部又有以外戚身份強勢崛起的庾家緊密逼迫,不得不將維持門戶的責任提前壓給下一代。
其中擁有方鎮之才,能夠壓服地方握住兵權的僅僅王允之和王瑯兄妹二人,與王敦時代不可同日而語。
王允之原本不樂仕宦,年少時就親身體會過權力鬥爭的險惡,對王導維持第一門閥的努力懷有一定不滿。
晉書裏記載了王瑯與王導長子王悅早年的一段對話:
“小王將仕,王長豫曰:‘淵猷必當恨我。’小王怪之,乃曰:‘奪其日光,固所當然,須我死得解。’後令出西,淵猷嘆曰:‘使長豫在,何得至此’。與導後人終生相善。”(王瑯即將出仕,王悅說:“淵猷一定會恨我。”王瑯覺得奇怪,王悅解釋說:“奪走他的日光,怨恨我也是理所當然,等我死後怨恨就會解除了。”後來王瑯被逼迫外放為荊州刺史,王允之嘆息說:“如果長豫還在,哪裏能落到這個地步。”於是與王導的後人終生交好。)
王悅先於王導病逝,不久王導、庾亮、郗鑒三人同年去世。王家同時失去朝中支柱與地方上的強援。
而庾家的領門人庾亮雖然去世,還有庾冰在朝中,庾翼在地方。接替王導主政的何充無論聲望、才幹、資歷都不如庾冰,主要起到調節王、庾兩家矛盾的作用,不足以與庾冰抗衡。
王家陷入處境最艱難的時期,王允之被調任吳國內史,王瑯則被調配至荊州,對外要應對北方與成漢的威逼進犯,對內要接受朝中掣肘。
當時的情況是就算作戰能打勝,荊州的實力也一定會被損耗,功勞歸於擔任中書監主政的庾冰,而一旦戰敗,庾家立刻就能將她受捕問罪,名正言順地廢黜她,再次入主荊州。
權臣一旦失勢,感受到的不僅是世態炎涼,更是政敵不死不休、唯欲除之而後快的打擊。
王敦病逝後家族中還有王導支撐,王導離世後,王家的門戶壓力就直接落到了王允之兄妹身上,無論兩人是否願意。
王允之想必清楚地感受到了這一點,因而懷念起過去在朝中事事為兄妹二人提供臂助的王悅,改變了自己原先對王導這一支的看法。
後來他升任衛將軍,王導孫輩王珣兄弟先後擔任他府中的主簿、長史,受到他的提拔,是他性格裏重感情一面的輔證。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